潘鹤立:探索创新之路,点亮智慧农业

来源:永利集团88304官网在线登录(新版)发布时间:2021-12-08作者:校校报记者团 2020级统计学 姚诗寒 2020级土地资源管理 林佳欣/文 编辑:郑炜创建部门:永利集团88304官网在线登录(新版)

人物简介:潘鹤立,中共党员,永利集团88304官网在线登录园艺学院智慧农业系专任教师,2021严家显最高奖教金获得者、国家级一流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负责人。先后被评为 “2020校优秀教师”“2021校五四青年奖章个人”“2018校就业创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2019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入选第四届中国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福州市人社局“福州市创业导师”。以第一指导老师身份指导学生团队多次获得中国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多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获得专利授权12项,软件著作权1项,先后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Food Chemistry》等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教改论文3篇。


投身科研 十年一日扎根智慧农业

潘鹤立在本科、硕士期间分别就读福州大学通信工程、悉尼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就职于校信息中心任网络工程师。2011年至2012年期间,他在园艺学院吴少华教授的提议下转岗至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任教,并在职攻读永利官网果树生物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学工科的人为什么选择从事园艺事业?”面对这样的质疑,潘鹤立表示,恩师吴少华教授和家人的支持鼓励是他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他最终明确了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这一研究方向,既将自己的专业兴趣与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又能服务于福建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这些年来走遍了省内大大小小的农场、果园,例如平和琯溪蜜柚果园,我2017年到2019年去了不下30次。”频繁接触生产一线后,潘鹤立发现省内丘陵地带的果园基础设施十分不足,有的甚至未通水泥路,电源和网络更是缺乏,他认为,想要更好、更快地发展福建果树产业,不仅要从果树栽培技术方面进行革新,还需要将农业物联网充分应用在果树的栽培中,开辟智慧果园的新路径,改变传统果园落后的生产模式。

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易事。2012年,农业物联网行业正值初创期,全国关于该领域的企业或研究所均寥寥无几。他尝试通过互联网寻找国内外一些相关案例进行模仿、学习,将计算机的自动化控制与农业生产巧妙地结合起来。2013年,他成功研发出第一套农业物联网系统。“作为科研工作者,不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跟进学科前沿动态,找准方向,还要与生产一线密切结合,了解一线农民的现状和需求,以此更好地解决问题、服务社会。”他始终知行如一地践行着这一理念。2015年至2019年,他常常前往平和、永春、福清、上杭和闽清等县市的生产一线进行深入调研,以便更加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地域农户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潘鹤立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

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正因为足履实地、兢兢业业的科研信念,他的科研之路越走越宽。2017年,他与福建天意红肉蜜柚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申报了省科技厅的2017年度区域发展项目,获得启动资金一百万。2018年,他带领学生团队前往福建革命老区进行植保无人机的技术指导。他们指导无人机喷洒农药、为无人机搭载高光谱、多光谱的摄像机,通过观测反射光谱分析和判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形成“农作物处方图”,因地制宜制定农作物“治病用药”的方案,这次实践促进了“凤翼”农业空中管家创新创业项目完成,该项目最终获得2018年中国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且与专门研发无人机的企业合作了多个植保无人机相关专利。2020年,他发明了基于超微型水轮发电机的智能电磁阀系统,在灌溉管路中加入超微型水轮发电装置,解决了山上果园没有电源的问题,通过植入手机远程控制模块,实现手机远程控制的智能灌溉,该项目获得2019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和2020年福建省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项目已在永春一家百香果企业试点,不仅节约了劳动力和水资源,还实现增产20%。此外,他还在琯溪蜜柚重测序及转录组分析、福建省蔬菜农技推广、智能农业立体环境采集调控系研发等多个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良师益友 谆谆教导育创新人才

潘鹤立对教学充满热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当好榜样,最重要的是有扎实的学识和严谨认真的态度。任教的第一次备课至今还在他的脑海中历历在目。为了上好那门《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课程,他花费整个暑假时间,推导教材中的每一个公式,仔细推敲每一个知识细节,时隔近十年,教材的内容他依然记忆犹新。有了知识底蕴打基础,丰富的科研经历也是不可或缺的。潘鹤立认为,只有接触生产一线,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继而升华理论知识。在他的课堂上,学生都能感受到轻松的氛围,他的课堂或将理论知识与自身科研经历结合,或通过生动丰富的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领悟知识点。由于参与企业技术指导多年并多次指导创新创业大赛,拥有丰富的实践经历,他将自己指导的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作品——基于超微型水轮发电机的智能电磁阀系统“搬”至课堂,用实时影像演示手机远程控制的智能灌溉,让学生们切身实际地感受到物联网技术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智慧农业的兴趣。知识讲解之余,他常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结合自己出国留学的爱国经历鞭策同学们摆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回报祖国和社会;他也时常警醒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良师益友,在点滴的启智润心中他见证了学生的成长,也收获了学生的喜爱和认可。“潘老师在课上经常结合课程分析实践案例,传授前沿的知识,每次上潘老师的课我们都获益良多。” 2021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黄晨馨说道。

潘鹤立指导学生了解智慧农业设备

在注重知识更新和实践积累的同时,潘鹤立大胆创新、改革课程。几年前,国内创新创业类课多以理论教学为主,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2018年学校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由理论课改革为实践课,该课程的90%改革为实践学时。在理论教学上,他大胆摈弃以往内容陈旧的创新创业教材,将往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案例作为教材进行教学,他认为这些获奖案例与社会需求大趋势息息相关,并且十分励志和具有代表性,能够迅速提升同学们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兴趣。在之后的实践课中,均由指导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具有丰富参赛经验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校外基地进行实践,从中发现问题,确定实践研究主题,课程考核也一改以往写实践报告的单一模式,引入了竞赛机制,通过竞赛的形式多方考察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门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在他的主持下成功申报了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赛事促学 多方指导塑综合能力

在潘鹤立和学生团队一起工作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获奖证书,也见证了他和学生团队的情谊与成长。

潘鹤立(左三)带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

2016年年底,他第一次组建并指导三支大学生团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此后,他多次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不同于科研工作,对于潘鹤立来说,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从组建团队伊始,他就组织进行层层面试,并设置半年试用期,综合考察学生各方面能力。“学生们参赛的过程中,比取得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从学生进入团队开始,他就常鼓励学生,希望学生参加比赛,不仅仅为了收获知识和荣誉,而是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协调能力、统筹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等各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为突出农林特色,他将团队的目标转向“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以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为宗旨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为了让学生更了解智慧农业这一交叉学科,他带上团队的学生前往生产一线,让学生切身体会市场的痛点,了解智慧农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鼓励学生,他不仅以身作则,也选拔勤奋认真的团队负责人管理团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学和研究的能力,他将自己查阅文献、论文写作的方法倾囊相授;为了保持学习与比赛之间的平衡,他将自己统筹时间安排的做法传授学生,希望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为了激发团队的灵感,他常常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为了缓解参赛学生的心理压力,他感同身受地分享自己参加教学竞赛的经历,从校赛、省赛到国赛,关键节点始终陪伴在学生身边,反复将项目内容进行分解、促进了解,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放松心情,缓解赛前压力……曾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2018年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已保送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博的尚春雨如是评价:“在潘老师的指导中,我们团队大部分训练的主题都是从生产实践出发,进行发散性思考。这些方法对我的求学经历和工作都产生良好的影响。”

在智慧农业不断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潘鹤立表示将继续投身原有的科研事业,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农业人才。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